第(2/3)页 “这件事一直是朕心中的痛,现在朕贵为九五之尊,在其位谋其政,现在我只想让我的百姓安居乐业,人人有衣穿,家家有饭吃,不要像我的父母一样饿死,可以阖家团团,享天伦之乐。” 朱元璋说完这段话,神色悲恸,潸然泪下,在场的四位皇帝和宋灵音唏嘘不已,不由得对朱元璋改观了不少。 朱元璋是什么性格,这些天的相处大家也能看出来。 好面子,小乞丐出身,性格专制霸道,在他的眼里,面子比什么都重要。 没想到还是个仁慈,孝顺的纯善之人。 大明的百姓们也是久久未回过神来,一个个感念朱元璋的仁爱,陛下尊贵无比,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心酸往事,更是不忘先人之苦为我们谋福祉,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陛下在现代都能时时刻刻想到我们,陛下可真是好君主!” “是啊,我竟不知陛下这样体恤我们,陛下节哀,您如今已是人皇,想来您的高堂在九泉之下也是与有荣焉的。” “别说了,顺帝哪里关心我们的死活,一味贪图享乐昏聩无能,还是陛下仁德,以百姓安乐为己任,我要为陛下祈福,祝陛下福寿无疆,长命富贵。” 百姓们对元朝的不满早已心生怨怼,现在又看到了朱元璋如此“勤政爱民”,都清醒自己有一位好君王,哪里还想得起来鱼肉百姓的元朝? 宋灵音听完朱元璋的话,沉默了很久。 她对朱元璋的印象还存在于曾经的课堂之上的老师那一句:“人殉。” 那个时候的她,最为厌恶的君王就是朱元璋。 “你也是从百姓一点点的努力到达君主的地位,为什么要重启早已经废除了几百年的人殉制度?” 或许是心里有太多的疑惑和对人的怜悯之心,宋灵音开口也不怕得罪这位老君主。 朱元璋一怔,呼吸在此刻也轻了许多。 “您下令,没有留下子女的妃嫔,都要陪葬。” 宋灵音神色肃穆:“陛下,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朱元璋对上宋灵音的眼睛,心里所有的回答在这一刻都显得十分苍白。 “因为皇权巩固?因为您怕外戚专权?因为您怕您死了之后,这些妃嫔趁机争权谋利?让您辛辛苦苦建立的大明,变得乌烟瘴气吗?” 宋灵音的每句话,都刺中了朱元璋心底不愿承认的真相。 朱元璋嘴唇蠕动了几下,最终沉默着一句话也不说,他的反应就像是承认了宋灵音的话。 宋灵音没说话,轻轻的笑了一下:“皇权之下,是可以不把人当人吗?那为什么当初你起义要说是为了百姓呢?” 宋灵音见场面气氛十分的尴尬,每个人都沉默着。 “虽然我为各位祖宗们感到无与伦比的自豪,但是我也会因为各位对百姓的残忍感觉到深深地恐惧。” 很显然,宋灵音并不想在这个话题上继续下去:“明太祖陛下,您说的粮食的问题,我这边会为您多留意,然后想办法给您更好的种子和书籍,帮助您的大明百姓能够尽早过上吃饱的日子。” 听到宋灵音的保证,朱元璋松了一口气。 还好,宋灵音还愿意帮助自己,没有因为自己人殉这件事,彻底的厌弃了大明。 “陛下,我可以求你一件事吗?” 宋灵音在手机便签上记录好大明需要的东西之后,认真的开口,语气神态都是真诚恳切的样子。 朱元璋赶紧竖起耳朵,认真的端详着宋灵音。 “您可以废除人殉制度吗?” 朱元璋深深的凝望着宋灵音,最终点了点头:“好。” 得到了朱元璋的答应,宋灵音的神态放松多了:“很抱歉刚才的话可能伤害到了诸位,我并不是有意的,只是作为一个老百姓,我比较惜命。” 宋灵音都这样说了,自然没有人再说些什么不好听的话了。 即便各朝各代的臣子都觉得,宋灵音当着万朝的人这样说,这不是让陛下难堪吗? 一下子撕开了陛下为了皇权统治做出的所作所为,那以后的百姓怎么看陛下? 弹幕上有很多人都在斥责宋灵音不该那样说,不该说出那么难听的话,更不该怼陛下们。 可宋灵音看不到。 她看在场的五位陛下,神色自然,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好了,汉武帝陛下的军需,明太祖陛下的粮食,请问,剩下的三位陛下,你们的想法呢?” 宋灵音没有忘记任何一个人。 武曌看向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一眼李世民,李世民笑着看着秦始皇,示意他可以先说,不用谦让。 秦始皇见这两人都希望自己先说,也不客气。 “音音,你觉得大秦缺什么?” 秦始皇并没有开口问什么,反而问宋灵音,觉得大秦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宋灵音笑了:“老祖宗,大秦很复杂,不是我能轻而易举说出来的,如果一定要我说的话,我只有一个答案。只是老祖宗,希望你不要生气啊。” 秦始皇嬴政年轻的眉目掠过笑意,他已经猜到宋灵音的答案了。 “你说,我不生气。” 宋灵音俏皮地轻笑:“继承人。” “老祖宗,您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好的继承人,继承人选的好,大秦的路就好走,如果扶苏公子还是那样的话,您再怎么努力,也是无力回天。” “毕竟您的寿命是有限的,只有为了大秦选出越来越好的下一代,才能保护大秦一代比一代好,才会没有二世而亡的悲剧。” 宋灵音的话说到了秦始皇的心坎上。 “那你觉得,扶苏该做什么改变呢?” 秦始皇笑了起来,他就喜欢宋灵音这样不把自己当皇帝的相处模式,这给了他一种朋友的感觉。 朋友…… 曾经的燕太子丹。 后来的质子。 秦始皇已经站在高高在上的帝王之巅太久了,他渴望有人能认可自己,也渴望有人可以和自己成为朋友。 他的臣子臣服他,害怕胆怯。 他的孩子们,与其说是孺慕之情,还不如说这是一种畏惧。 他的敌人憎恨他,他的亲人厌恶他,他的孩子害怕他,他的臣子不敢和他亲近。 他生来就是孤家寡人。 直到——来到现代,见到了宋灵音,见到了其他皇帝,从此,他的人生也算,少了孤寂,多了几分生而为人的快乐。 此刻,天幕下的扶苏仰头看着天幕上的父皇的笑容。 父皇很少笑,几乎没有这样愉悦的笑过。 去了天幕,父皇不像是曾经那样的不爱笑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