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自嘉靖二十年五月以来。 天子朱厚熜正式避居大内,不再视朝。 军国重务,由内阁与诸臣共议。 内阁依旧是首辅严嵩、次辅夏言。 诸臣之中则以原侍讲学士,后晋翰林学士,掌翰林院事海玥为首。 天子不上朝会,仍重讲学,作为唯一能以学士身份面圣的官员,他的意见举足轻重。 由此为朝堂三大巨头。 六部事务,皆在其掌控之下。 不过这三位的政见,不说是亲密无间吧,只能叫南辕北辙。 首辅严嵩的目标十分明确。 河套之役并未结束,俺答部提前撤出前套平原,保留了族中精锐,坐拥精骑数万。 大明与蒙古草原势力的对抗并没有结束。 驱逐鞑虏,比起收复交趾,意义都要重大。 因此严阁老提议再接再厉,出兵塞外,一举击溃土默特部,保边地二十年太平。 次辅夏言坚决反对。 主动出击和河套驱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出击塞外,首先需要骑兵。 而明初依赖的骑兵优势,在土木堡之变后严重削弱,边军马匹缺额过半,蓟镇骑兵实际兵力不足账面三成。 历史上戚继光守蓟州时,主要依靠车营火器防御,野战追击能力极其有限,连他都练不出骑兵,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点大明高层心知肚明,而且仁宣之后本就放弃朱棣五征漠北的攻势战略,九边防线收缩至长城,这个时候再冒险出塞,实在过于乐观。 所以夏言接受兵部右侍郎曾铣的提议,对蒙古诸部采取分化政策,拉拢除土默特部以外的蒙古部族,联合这群小部落,限制俺答的发展。 这是有先决条件的。 灭安南证明大明今非昔比的军事实力,俺答部率众主动退出前套平原的举措,又证明了大明五年经略河套的成功。 俺答当机立断的撤离,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战术,深谙“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的道理。 但在其余看不懂大局的蒙古人眼中,这就是胆怯懦弱的表现。 趁此机会,可以发动大明通贡的优势,以铁锅的诱惑,令本就四分五裂的蒙古各部自相残杀。 双方各执一词,然赞同分化之策的朝臣,远比出塞的要多。 就连严嵩的心腹兵部尚书毛伯温,都偏向曾铣之议。 关键在于。 据说兵部右侍郎曾铣,起初是向严嵩进言,却遭到否决,这才转而投向夏言。 就有人嘲笑,严嵩是老糊涂了,和他那个草包儿子一样,居然把这般精干的臣子推到对头的阵营去。 相较于这两位阁老,围绕着塞外争得不可开交,海玥的关注点,则在南方的倭寇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