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爹!!” “这里没有你爹!” “好!好!严阁老……” 严世蕃来到严嵩身后,一起朝着文华殿的方向翘首以盼。 相较于回京时的风霜,此时的小阁老已然膨胀了一圈。 若非太后丧礼的一月吃素,还得再肿些。 如今和严嵩站在一起,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对比明显。 包括夏言在内的其余官员,已是忍不住侧目。 生活在一起的父子俩,怎么差距这么大捏? 严世蕃对于这样的眼神十分坦然,甚至有些享受。 他爹谨小慎微了一辈子,即便成为首辅,有的时候还得伏低做小。 相比起来,他自从回京后,这日子过得可太舒坦了。 见谁不爽就削谁,反正后面有首辅父亲摆平。 彼此都有默契。 不过如今的局势,似乎又有变化了。 皇帝不上朝了。 如此一来,首辅承受的压力无疑是最大的。 当然也有机遇。 倘若陛下真的不见外朝臣子,只见内阁阁老,首辅的权势又将完全不同。 首辅的权力特征,其实是有一个明显的划分。 永乐到正统年间,首辅就是顾问性质,无额外的实权,即便三杨都是如此,他们的权力基本来自于原本的官职和威望,首辅只是锦上添花。 而从成化到正德年间,内阁又受宦官压制,权力波动,如正德年间的首辅杨廷和,基本就是个摆设,只顾着明哲保身。 直到嘉靖至万历初,首辅才成了实际宰相化,掌控六部,大权在握,如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 再到万历中后期,权力再度衰落,后面再有类似的职位,要等清朝的军机处了。 纵观历史,内阁首辅的权势,实际上就是在嘉靖朝才有了显著的拔升,班次超越六部、票拟权垄断、人事控制、军权渗透等等,形成“无名有实”的相权。 严世蕃虽不知这些具体发展,却也逐渐发现,严党的权势正在与日俱增。 前任张璁是明面上威风,颐指气使,说一不二,实际上除了追随的大礼议集团外,朝堂上下反对者众,新政出了京师都不好使,才被迫全力整顿吏治。 而严嵩看似声威不及张璁,但他借助考成法,将一批一批的门生故吏提拔到关键岗位上,不仅是西北一线的收河套战略,天下各州县都有涉及,由此根基愈发稳固。 但严世蕃心中也有担心。 河套复归,过于顺利,自己父亲的威望,有些太高了。 前几任天子数十载的努力,在其手中数载完成,颇有些功高震主。 在这种情况下,天子怠政不见得是好事,万一下台前先将严嵩安排了…… 可能性不大,但终究需要提防! 就在严世蕃眼神疯狂闪烁之际,他看到了那道熟悉的身影。 紫禁城的朱漆廊柱间,海玥正踏着斑驳日影徐步而来。 官袍的下摆扫过玉阶,竟似携着某种陌生的威压—— 那是经年沉淀后的锋芒,如匣中古剑终露寒光! “明威……” 严世蕃突然有了一种感觉。 这位好友,不同了。 如父亲所言,深潭蓄水,静默十载,一朝决堤可溃千里。 此乃厚积薄发。 却比起父亲预料的还要早,还要高! “来了!来了!”“海学士手里的,是圣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