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类世宗-《我来做明帝》
            
            
            
                
    第(1/3)页
    政治人物说话,基本都不会是废话。而是有着其目的。
    而在封建主义皇权时代,皇帝所在的地方,就算是政治场合。所谓“御前”。
    崇祯和钱龙锡也没什么“私交”或者默契,所以他并不会天真的认真,他的首辅、东林党魁只是单纯的请他特旨简拔新的阁臣。
    这里需要额外的说一下明朝的内阁制度、惯例。
    一百多年来,明朝内阁的阁臣,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三名阁臣的组合。
    譬如:三杨,弘治朝的“刘公断,李公谋、谢公尤侃侃”。张居正同样有两名小弟帮他处理公文:吕调阳、张四维。后期是:张四维、申时行。
    在明代的政治惯例中,独相,这绝对是要被言官们弹劾的!所以,钱龙锡要在天子面前做个姿态。
    那么,微妙之处就在这里。
    钱龙锡看似高风亮节,表示权力尽在圣上手中,但这难道不是一次很隐晦的试探吗?
    陛下,我最近的工作,你可还满意?
    那么,第二个的微妙之处又来了。
    如果崇祯想要给钱龙锡添堵,他就可以提拔钱龙锡的政治对手入阁。如果崇祯想要钱龙锡坐稳首辅的位置,当牛马干活,那就得给他配备助手。
    …
    崇智殿中,桂花的香气盈盈而来,令人心旷神怡。崇祯将手里的茶碗放在小太监手里的银盘之中。内阁大臣,就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啊!徐徐的道:“
    卿不必理会言官弹劾。朕已经下过明旨,阁臣不应被言官弹劾后不视事。”
    说着话锋一转,“南京给事中陈尧言弹劾吏部尚书王永光为阉党余孽,朕这些时日思索良久,党争误国啊。逆案既定,阉党都在其中。百官不得再以阉党为名,相互攻讦、定罪。卿以为如何?”
    一听“党争”两个字,钱龙锡心里就是一紧,赶紧躬身道:“陛下明鉴万里,臣遵旨。”
    钱龙锡和他的前任们性情是不同的。他更像是一个老练、深沉的政客。
    要知道,钦定逆案之中,东林党大肆报复阉党、清算,两百六十一人被定罪。有一半的案子都是当时身为三辅的钱龙锡办的。
    细品。
    细品一下。
    不要以为这个在明史中明文记载着“龙锡,东林党魁也”的人物是个吃素的。
    崇祯没管钱龙锡的“乖巧”,继续道:“李孟暗(李邦华)很早就提出来要考核御史。由吏部会同左都御史,如县官一般,一年一考,三年一任。卿以为如何?”
    钱龙锡当即额头就有些冒虚汗。
    这不同于刚才的要求。这是真是会触犯到科道言官们的利益,会为他带来无尽的骂名和仇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