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果然,二战刚结束,核动力飞机的研制工作便开始大张旗鼓地上马。 美国研制核动力飞机,出发点是想造出高性能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绕地球转十几圈也不用加油,这诱惑是如此之大,这种飞机摆脱对大量机场的依赖,摆脱对空中加油机的依赖。如果改造成核动力运输机,那效率也是没得说。 与此同时,苏联也开始研制核动力飞机,相比美国,苏联研制核动力飞机的动力更大,因为那时候苏联还没有航程很远的轰炸机,所以当时苏联非常希望能研发出一种可以轻松飞到美国任何地方的上空,进行轰炸后,还能返航的轰炸机,核动力飞机简直是太契合苏联的需求了。 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在核动力飞机的设计方案中,有两种驱动方式。 第一种是,飞机在天上飞行时,反应堆启动,加热堆芯周围的液态金属,接着让高速气流与高温液态金属接触,于是气流变成高温高压气体,经过导流,这些气体通向各个引擎的增压涡轮,最后喷出产生后推力。这种设计是一种混合动力,即飞机起降时发动机使用的还是燃油,爬升至高空后,才切换为核动力。为什么起降时不使用核动力?因为高速气流通过堆芯的液体金属,再排出,核污染比较严重。 第二种方案是,空气不直接进入堆芯,而是使用热交换器加热空气。热交换器里面有水或者液态金属,它们循环流动,不断把热量从堆芯带出来,并加热从外面通过的空气,如此往复。 当时研制核动力飞机很大的一个难点是,如何保护驾驶员不被长时间辐射? 还有,若飞机坠毁后,带来的地面核污染如何避免? 当年美国NB-36H装反应堆试飞,测试反应堆对驾驶员的辐射水平时,NB-36H旁边还跟着另一架飞机,上面装满了士兵,就是为了万一NB-36H坠毁,能第一时间冲下去,封锁现场,避免周围群众受到核辐射。 后来,随着洲际导弹的出现降低了对核动力远程轰炸机的需求,加上各种技术困难,美苏这才下马了核动力飞机计划。 除了核动力飞机,美苏对核动力火箭也充满渴望,当时科学家们认为,如果使用核动力火箭飞往火星,只需要30天时间。 当年,得知居里夫妇提出放射性元素镭之后,俄罗斯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就预言:一吨重的火箭只要用一小撮镭,就足以挣断与太阳系的一切引力联系。 继核动力飞机后,1957年美国人又开始了核动力火箭的研制,这就是猎户座核火箭计划。 根据设想,在起飞阶段,每秒引爆一颗100吨TNT当量的小型原子弹,当火箭到达一定速度和高度后,引爆速率下降到每10秒一枚,由于已经远离地面,此时引爆的是2万吨当量的核弹。 后来因为这种方式会产生严重的核污染,胎死腹中。后来又提出一个更安全的方式,那就是先用多根火箭把飞船升到太空,远离人间后再尽情的抛洒核弹。 可惜,核动力火箭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难题,因此在1963年随着《禁止在大气层和外层空间进行核试验条约》生效,猎户座核火箭计划与苏联的核动力火箭计划也随之走到终点。 当年面临的问题,如今美国自然也不例外遇到相同的问题。 如何进一步将核反应堆小型化,这里面除了小型化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那就是核反应堆的安全性。 那么小的核反应堆,需要提供大量的能量,以支持航天器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到太空,这里面的技术问题一大堆。 更不要说电推进了! 那可不是,将核潜艇、核动力航母的推进器搬到航天器,就可以了! 这完全是两码事! 也正是有着种种困难,在华夏研制出核动力飞机后,美国这几年依旧没能研制出核动力飞机的原型机。 要知道,华夏的核动力飞机,都不止一次展开绕地球飞行一圈甚至是两圈,甚至展开了数次在高空击落在轨卫星,更是进行过拦截导弹试验。 美国在很多问题上,不得不后退,是美国变得心善? 不是! 那是因为没有办法! 现在的华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工业大国,是十亿级别的工业国,连续多年钢铁产量超过十亿吨,而且据说还有很多是瞒报了产能。 要知道,美国钢铁产量最高年份是1973年,那一年美国钢铁工业粗钢产量为1.37亿吨,是美国钢铁工业历史上最高的产钢记录。而苏联钢铁产量在1982年达到最大,钢铁产量1.47亿吨。 而华夏钢铁产量是十亿吨级别的,而且还不是维持一年、两年,而是已经连续多年了。 钢铁产量十亿吨级别,想想都是非常恐怖的。 这意味着,一旦到了战争时期,爆兵能力是极为恐怖的。 这一点,美国是深有体会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