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南水北调工程-《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


    第(2/3)页

    还有这些年,京城也在不断修路,修地铁,完善提升城市公交系统,使得现在京城还没有出现严重堵车现象。

    刘韬抵达会议室的时候,就看到会议室里面已经有很多人了,基本上人员都到齐了。

    大概五分钟左右,会议便正式举行了。

    领导主持着会议,水利部作为主导汇报着。

    此次会议,却是关于水利部申请‘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这是从五六十年代便开始探索了。

    1958年,华科院和水电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南水北调研究组,在全面调查、查勘基础上,提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引水的10条调水线路,其中一条是从长江下游引水的大运河提水线,即从淮河入江水道和京杭运河分段提水,经高宝湖、洪泽湖、南四湖,于东平湖入黄河,分级供水灌溉沿线农田。

    1959年淮河流域大旱,苏省提出兴建苏北引江灌溉工程。经水电部批准,苏省于1961年开始建设江都泵站,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初步建成调水、灌溉、排水、航运等综合利用的江水北调工程体系。

    这个探索阶段,通过失地查勘,全面调查了可供南水北调输水线路;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奠定了基础,也是南水北调的有益尝试。

    至于规划,在1972年华北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为解决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危机,水电部成立南水北调规划组,开展南水北调规划工作。1974年水电部向国家计委报送了《南水北调近期规划任务书》,提出近期南水北调设想为东线调水方案。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并在1977年上报。

    该规划以农业供水为主,改善和发展灌溉面积6400万亩,向城市供水27亿立方米,并使京杭运河成为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规划从扬州附近的长江抽水1000立方米/秒,过黄河600立方米/秒,到天津100立方米/秒。

    1978年上面批准,由水电部牵头召开南水北调现场初审会议,会议同意东线调水方案,同意规划提出的输水线路和抽水梯级方案,并确定在位山穿黄,要求在修订规划中补充灌区规划等。

    经过这些年不断地进行前期准备,国家也有钱了,‘南水北调工程’完成了所有的规划设计,工程启动的条件已经成熟。

    随着社会发展,北方缺水现象愈加突出,国家在这方面也在动心。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差不多4亿,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为2899公里,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2700公里。

    通过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华夏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