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等方言开口,王朦提醒了一句。 “无妨,无妨。” 李尧堂鼓励道:“打开看看吧。” 方言迎着两人的目光,翻开了扉页,除了签名以外,竟然还有一句勉励自己的话: “丢开顾虑,不要胆怯,大胆地想,勤奋地写,把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全写出来。” “《收获》从今年开始,决定要引入更多的新鲜血液,要大量刊登全国年轻作家的作品,你愿不愿意给《收获》写篇稿子?” 李尧堂直直地盯着他。 “您要找我约稿?” 方言和王朦互看了一眼,难以置信。 《收获》在文学期刊里的地位和档次,跟《当代》相当,远高于《燕京文艺》,仅次于《人民文学》,能在《收获》上发表小说,就像娱乐圈明星的咖位,从二线一下子跃居到一线。 “是啊,不知道伱这个后生有没有这个胆量,敢不敢接下来?”李尧堂始终面带微笑。 “巴老这是要考考你。” 王朦笑道:“有没有这个信心?” “丢开顾虑,不要胆怯,大胆地想,勤奋地写,这难道不是巴老写给我的吗?” 方言正经中带着一丝幽默。 “好,我期望你的投稿。” 李尧堂拍了拍他的手臂。 方言和他相视一笑,眼神坚定。 正当要分开时,李尧堂仿佛想起什么,“看我,老了,记性差,还有一件事,我在来京的路上,碰巧遇到了上影厂的同志,他们这趟是专程为你的《牧马人》来的,听到我准备在大会上见你,就恳求我为他们引荐一下。” “没问题。” 方言就算不冲着他的面子,也会等电影厂的人主动上门,“要不我现在就见见他们?” “嗯,也好。” 李尧堂把手指到一个方向,“就在那里,坐在最后一排,领头人是谢缙。” “谢缙?!” 方言不由一惊,嘿呦,名导啊! 这年头的电影界,可以不知道谁叫斯皮尔伯格,但一定会知道谢缙是谁! 跟北方的谢铁骊,并称“南北二谢”! 第三代导演的绝对代表,《高山上的花环》、《芙蓉镇》,还有《牧马人》都出自他手。 “方老师。” 谢缙带着上影厂的一帮人,打起招呼。 “谢导千万别这么称呼,您还是叫我小方,或者我的小名,‘岩子’就好了。” 方言摆了摆手。 “那就,岩子,现在快到晚上了,要不,我们找个地方坐下来,边吃边聊?” 谢缙发出了邀请。 方言道:“可以啊。” 谢缙说:“我这次来燕京,嘴馋的就是北京烤鸭,定在全聚德,你觉得怎么样?” “不瞒您说,我也馋。” 方言的直率,让在场的人全都放声大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