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二更君-《再生欢》


    第(2/3)页

    虽然说药食同源,但如果弄的难以入口,自然不佳。

    江太监笑道:“这倒是不难。我立刻叫人去采买羊肉,胡椒,那另外一件呢?”

    杨仪一招手,江太监靠近了些,听杨仪如此这般,吩咐了一遍。

    江公公立刻去办差。

    杨仪又琢磨了会儿,心中寻思“祛寒矫耳汤”的配料,思来想去,最终定下了干姜,甘草,陈皮,党参四味。

    姜性热,驱寒,最适合这般严寒天气。

    甘草益气补中,微甜,在馅料之中更添滋味;

    陈皮理气健脾,味清新;党参补气益肺,兼有养血功效。

    这几样相辅相成,应该不错。

    正好小甘进来,看她安安静静地半躺着,显然是在想事情。

    小甘道:“有什么事只管吩咐我,怎么江公公忙着跑出去了?是有什么事要做?”

    杨仪笑道:“你给我磨墨吧。”

    小甘研了墨,杨仪写下这四味,给小甘道:“把这个给江公公,让他合着羊肉、胡椒,快些煮出来尝尝味道。”

    “怎么研究起做饭来了?”小甘打趣,其实知道她必有用意。

    等小甘叫人把药方给江太监送去,杨仪告诉了她此事,小甘道:“这可太好了,姑娘,你知不知道,这么做可是多大的功德。只有一件……”她有点忧虑地看着杨仪:“这若是要施舍,你是只想在武威这里?还是别的地方也有?”

    杨仪道:“自然不是武威一个地方。最好……是由各处医官或者衙门牵头。”

    小甘勉强一笑:“要是别的地方也有,可是一笔很大的花销……那些衙门肯出钱?或者都是姑娘给?另外,这若是想救人,难道是施舍一次两次就行了的?可要都想好了再做。”她小心地看着杨仪,实则是在提醒她。

    杨仪想了想:“药圣当初舍这‘祛寒矫耳汤’,是从冬至开始直到除夕,我来的早,就等江公公试验完了那馅料如何,直到除夕。”

    小甘没法形容自己心中的震惊:“姑娘,这如何使得!就算是施一天两天,这也是不小的开销,何况到除夕?哪来的钱?这可还不到冬月!”

    “别忙,听我说。”杨仪便把江公公跟自己说的封地税银的事情告诉了,对小甘道:“我自问受用不了那么多的银两,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若南郡县的百姓们知道他们的税银用在此处,能救这许许多多同胞的性命,总比、尽数奉于一人穷凶极奢的要强吧……你说呢?”

    小甘先是惊愕于这百里封地之巨,又听了杨仪这番话,她目光涌动,并没开口,只上前把杨仪猛然抱住。

    杨仪一怔,半晌笑道:“怎么了?”

    小甘也不言语,只是紧紧抱着她,杨仪却道:“你轻些,小心你的肚子。”

    说了这句,感觉小甘的身体在发抖,原来她竟是哭了。

    “傻丫头,哭什么。”

    小甘吸吸鼻子:“我不知道,我也不想哭的。都怪姑娘。”

    杨仪笑着轻轻地拍拍她的背,说道:“对了,你去把我带的那几本药书拿出来。”

    小甘擦擦眼睛:“不多歇会儿,又要熬眼睛了?”

    “有个方子,我还得参详参详。去吧……只不许搬重物!”

    小甘听她叮嘱,忍不住嘟嘴道:“这个小东西来的却也不巧,害的姑娘这样担心,我倒是成了你的累赘了。”

    杨仪脸色一变,呵斥:“别胡说,什么时候来都是最好的!”虽然明知道现在还不至于如何,而小甘只是玩笑,却还是不愿意听见如此的话:“百无禁忌,快啐一口。”

    小甘吐吐舌,听话啐了口。

    江公公办事极快,立刻命厨下煮好了胡椒羊肉汤,加了杨仪吩咐的四味,他先尝了汤,又香又麻又辣又有一点点回甜,口感竟极佳。

    剁成了馅料,包了饺子,味道也不消说。

    江公公试过后,又叫人多做了几碗,亲自送了一碗给杨仪,留了一碗给薛放。

    还有送给俞星臣、初十四……包括灵枢,屠竹老关等众人都有,若非只是试验并未煮更多,只怕监军府上下尽数不漏。

    大家起初以为是寻常的食物,可又有一点药气,吃过之后,却觉着身上暖洋洋,甚是受用。这才知道是永安侯命人准备的“祛寒矫耳汤”。

    俞星臣一看这个汤,又听灵枢说了江公公从下午开始,便命人采买大量的羊肉、胡椒等物,若是只供给监军府吃用,只怕还要吃到过年。

    他当然知道张仲景是何人,更加明白药圣的典故。

    当下不用问,就明白了杨仪想干什么。

    看着碗中那仿佛耳朵的一对饺子,俞星臣道:“‘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谁说不能见古人,如今能有古人风度,亦如见圣贤在前。”

    他所说的“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一句,便也是张仲景的名言。

    俞星臣这句,也是有感而发:虽不能见到医圣其人,但如今有人亦如医圣一般风范,又何必感慨古人呢?明明已经是珠玉在侧!

    他跟薛放两个正全力为北境的安定而忙碌,但是杨仪所做,却更是意义非凡。

    说到底北境要稳,自然要稳住民心,而这祛寒娇耳汤,一旦做成,驱除的又何止是百姓身上的寒。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