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四 郭不守之威-《三教九流》


    第(3/3)页

    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要说中宫台上诸人,李易最不想面对的,还是普陀山观音禅院定慧师太与岳麓书院院长朱达理,要说这全真派掌教道玄,虽然其地位声名修为在修真界皆是赫赫,李易心中却是并不发憷。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面对道玄的质疑,李易并不慌乱,只负手而立,侃侃而谈:“小道不才,闻得贵派祖师爷重阳开化辅极帝君曾云:教虽分三,道则唯一。而贵派二祖丹阳子真人曾言:禅为宗,道为祖……”

    李易说话间神采奕奕,忽的目光一转,自盯道玄,道:“小道以东林寺监寺长老之身,参加道教宗门大比试,敢问道长,哪里不妥,哪里不行?”

    昔年全真派祖师王重阳创建全真派之时,宣称“三教合一”,规定三教之经书《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全真派道士必修之经典,王重阳以及其七位弟子(北七真: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太古子郝大通、清净散人孙不二)的诗文中,三教合一的言论更是俯拾皆是。

    李易熟读道家经典,此等典故如何能不知?如今用来回答道玄的质疑,正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再恰当不过。

    李易声音清亮,目光炯炯,道玄面对着李易的理直气壮,竟然一时语塞,然道玄何等人物?自不会在此问题上继续与李易纠缠,道玄以堂堂全真派掌门之尊,与李易辩论“三教合一”,胜不足欣喜,败固然可耻,无论胜败,皆是成就对手之举。

    道玄长袖一挥,淡淡道:“小子徒逞口舌之利,贫道不为也!”却是将李易置于小辈位子,自重身份,不与之计较。

    说罢,道玄端坐位子之上,眼观鼻,鼻观心,睬也不睬李易,竟然闭目养神起来。

    事已至此,道玄自不会如同中宫台上其他诸人一般,向李易还礼了。

    道玄几十年间在修真界纵横捭阖,果然了得,看似言语吃亏,实则将自己处于有利位置。这样一来,众人只当道玄不与一介晚辈一般见识,不欲理会李易罢了。

    李易便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了,立在中宫台前,前进不得,亦后退不得。除道玄以外,诸人皆以还礼,李易若还是不依不饶的前进,就有得了便宜还卖乖,不识大体之嫌;若是就此退却,修真界难免传闻李易以东林寺监寺长老之身,却被道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

    “道玄,你全真派与我云山派不对付,你不向我徒儿还礼也行,然而,你方才不顾身份,以威压欺我徒儿这笔账要如何清算?”

    李易没有尴尬多久,一道李易无比熟悉的声音从云山派地界上响起,虽然这声音比平时多了几分威严,可是在李易的耳中,简直有如天籁,李易绷得紧紧的心神终于放松下来:师傅你老人家,总算是不再看戏……

    郭不守声音并不大,然而在龙虎山众人听来,却若春雷滚滚,经久不歇,在群山间回旋荡漾着,撞得众人的耳膜鼓胀。

    众人尚未回过神来,只见得眼前一花,郭不守身形一闪,已经飞临李易身旁。

    李易心中升起浓浓的暖意,躬身一礼,低低的唤一声“师傅”。

    郭不守伸出大手拍了拍李易的肩膀,沧桑的脸上尽是自豪,眼神中满是温情,似乎在说:徒儿,你的表现很好,接下来看为师的了。

    师徒两相依为命十余年,李易自然懂得郭不守的心思,李易退后一步,拂手立在郭不守身后。

    空旷的天空,漂浮的白云,连绵的群山,拥挤的广场……师徒两人就那般的立在那里,似乎是亘古的存在,亦似乎是刹那的永恒……

    两道身影并不高大,却给众人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仿佛这天下之大,师徒两尽可并肩去闯得……

    果然是名师出高徒啊……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