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透心凉啊-《我的三国大改造》
            
            
            
                
    第(2/3)页
    “这个老狐狸!拿灵帝的不值钱尿布当人情!爷不稀罕!”王博根本不为所动,“想的倒美!什么破官我都不稀罕!我要是用兴汉酒换你的义子吕布,你愿意吗?再说了,就是你愿意爷还不愿意呢!自己放着干儿子吕布不用,打起张辽的主意?”
    心里这么想着,却没敢对使者这么说。王博暗骂了一会儿,还是以兴汉酒回礼,只不过这次赠送量稍微大了一点。并让人代写给丁原回了一封信。
    回信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堆,现在还不能把张辽调回的理由。同时又隐晦的提了兴汉城所缺之物:一、大量铁锭以及炼铁的工匠;二、各种制甲、造兵器的人才;三、大量人口,流民也行。否则兴汉城无法长久立足此地,抵抗胡虏也就无从谈起了。今年雁门关未破,也是因为兴汉城挡住了,往年常常大量东下的鲜卑步度根部和南匈奴人啊!如果明年还想要这么轻松,你丁刺史看着办吧?
    等打发走还在候着与张辽一起回返的丁原信使,王博又沉思了好久。然后叫来陈到,让他去武进前线替换张辽,并叮嘱陈到小心防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即是大功一件。
    两日后,交接完军务的张辽风尘仆仆地赶回兴汉城。原本略显稚嫩的白皙脸庞,经过上次御奴关血战和数月塞外的风霜后,平添了一种沧桑、沉稳、威严之气,让王博是越看越喜欢。
    “辽参见将军!”张辽双手抱拳道。
    王博微笑的脸上顿时一僵,不过随后呵呵一笑道:“文远一路辛苦,吾二人情同兄弟,何须如此见外?”
    张辽正色回应:“谢将军厚爱!辽自赴兴汉城以来,方知男儿当如是!抗击胡酋,保吾大汉社稷稳定与庶民安乐,此辽之祖训,亦为辽之所愿矣!”
    “吾早知文远乃忠义之士!今幸与之并行,深感欣慰,亦觉不虚此生矣!”说完瞪了一眼旁边面沉似水的许褚,将其挥退,然后大笑着拉住张辽的手入席畅谈,以诉月余离别之苦。
    酒过三巡、菜知五味后,王博正色道:“数日前,并州丁刺史遣人欲召文远返并,不知文远之意若何?”说完就直勾勾地盯着张辽。
    张辽看了看王博,微微露出赧然之色,沉思数息,缓缓地说道:“刺史大人知遇之恩甚重,辽…且明令相召,辽自当尊令…将军之情……”。
    张辽的话犹如一瓢冰冷的水,把王博满怀希冀的心浇了个透心凉,恍惚间错愕当场,随后心里翻江倒海、气血上涌…张辽后面所说的话,王博一句也没有听进去,直到张辽起身大礼下拜才惊醒。
    缓过来的王博轻拍了两下有些涨红的脸颊,闭眼深吸一口气,走过去扶起张辽,叹了一口气道:“文远……唉……!”。
    “将军之厚意辽心明了,甚愧之!然若辽留此不归,岂非忠义皆无之人?”随后张辽就和王博说起了自己的情况。
    张辽原是武帝时义商聂壹之后,因舍财助汉军,汉庭明赏其义举,被匈奴人视为眼针肉刺,几经刺杀而死里逃生,遂改名换姓迁居河东。然而仍不改初心,留祖训于后世子孙:永不背汉,如果朝廷相召,绝不推辞。
    张辽自记事起,就勤练武功,熟读兵法,希望有朝一日为国效力。不过此时东汉朝堂昏暗,并州官吏大都欺上瞒下、碌碌无为,面对胡人的步步蚕食,也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张辽屡次想从军征战沙场都得不到赏识,只好与同样立志杀胡的吕布组织义军抗胡,然而却因得不到并州官吏的支持,始终无法形成大的气候。
    正当二人苦恼于报国无门之时,恰逢刺史丁原赴并,上任伊始就大力整动军备,招募乡勇,并几次派军抵抗胡族于雁门关外。看到希望的张辽,立即跟随吕布投于丁原帐下,很得丁原的赏识,还认了吕布为义子,并将刚刚成立的并州骑军,交给张辽负责训练。
    听完张辽的讲述之后,王博又长叹一声,不死心地提出疑问:“文远既得丁刺史器重,却为何屈居小小牙门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