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嘉靖为军户减负,军户喜极而泣!-《嘉靖承明》


    第(2/3)页

    军户眼下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逃亡。

    逃亡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力役繁重,二是月粮克扣严重,三是军田被侵占严重。

    本来力役就繁重,造成大面积军田要么转佃要么抛荒,进而月粮克扣严重,相当于要饿着肚子干活,然后好不容易挨饿服完役,又发现抛荒的田被侵占,或者转佃的田因为有势豪之家支持,不再给他佃租,那就只能逃亡或投身为奴。

    而这里面,月粮克扣严重的原因,则主要是因为从宣德八年开始,在“三杨”内阁主政时,卫所粮仓开始交给地方官府管理,不再由卫所管理,这也就造成地方官府时常找理由拖欠,再加上文贵武贱的大背景,卫所官兵自然不敢逼勒地方官府缴足,甚至卫所军官只能伙同地方官府一起克扣。

    “三杨”内阁这么做的直接原因是,当时地方卫所的粮仓总是出现火龙烧仓的情况。

    于是,文官们认为是卫所军官管理不到位,交给文官们管理更合适,而间接原因自然是,不想粮食这种军事上的重要后勤物资控制在卫所手里,使得卫所武官既有兵又有粮。

    这对于更注重防范武将势大难制的宣德以后的统治集团而言,自然是很有必要这样做的事。

    只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军户数量加剧减少,帝国军事实力也跟着急剧下降,同时,朱元璋设想的军队自给自足模式也因此开始破产,朝廷需要额外增加军费开支来募兵解决军户逃亡后造成的边镇兵力减少的问题。

    建阳卫。

    当清军御史王仪带着一干试御史来到这里核查军户情况时,一队五十人左右的卫所军户正在搬粮食上船,准备运粮去南都。

    李义自从父亲去世后,就成了军户余丁,而他兄长李忠则成了军户正丁,现佥充到南京守城。

    明代军户分正丁与余丁。

    正丁承担卫所戍守、漕运以及各类杂役,余丁不承担各类徭役,只种田交粮,其中正粮十二石,余粮六石,后来因为不发月粮,也就不再交正粮,只交余粮。

    但往往正丁会被佥充到外地任军,这在永乐朝就开始出现,如河南、山东等地的正丁会轮班派到京师充实京营,而被称作班军。

    所以,这也就使得本地卫所许多本该由正丁承担的任务,就变成了由余丁承担。

    正把粮食往运船上扛的李义愁眉苦脸的很。

    因为他家中只有他和他兄长两丁和一个年迈多病的母亲,如今他和他兄长皆在外服役,而他家已经没有军田,只有租佃的田,只是今年佃租的田已经没法耕种,而且,他还得借粮付佃租。

    所以,心里如汤煮的李义也不知道明年服役结束后,日子该怎么过。

    他已经打算带着自己母亲逃亡,去投充到当地缙绅大户家当佃仆。

    因王仪等人到来,建阳卫指挥使革连等一干卫所军官,也就在这时出来迎接王仪。

    李义也因革连等卫所长官出现,忙放下肩上的粮袋,准备下跪。

    而革连则吩咐说:“都起来继续干你们活,不关你们的事!”

    李义等听后也就继续搬起粮袋来。

    “怎么不关他们的事!”

    而这时,王仪等人的船刚好靠岸,说了这么一句。

    接着。

    王仪就在上岸后,问着革连:“他们搬粮食去哪儿?”

    “去南都。”

    革连回道。

    王仪听后问道:“不是运到太平府就可以吗,怎么还要运去南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