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如他曾经对毛纪所言,他虽然独治,但不是乱治。 何况,他根据对林俊履历的了解,也知道林俊这人素来刚直敢谏,当不至于私心太重。 故而,朱厚熜也就没有伸张,只是将林俊的奏疏批复下两个字: 不从! 这也就意味着,在内阁和吏部之间,皇帝选择了支持内阁。 没办法,谁让内阁选择的心思是和皇帝一致的呢。 而事实上。 这也是内阁具备一定宰相职能的意义所在。 如果没有内阁这个决议机构,那福建巡按御史来渊的章奏就会由他这个皇帝直接来批。 这样的话,他这个皇帝如果真能智谋超绝、对天下事皆洞若观火还好。 但是,若他这个皇帝资质平庸的话,那就会因此容易作出错误的决断,而没有更聪明的人先替自己决议,而避免自己决断失误。 而有了内阁这个机构就不一样。 内阁大臣只要有点怕被算后账,就得在决议上慎重对待,哪怕涉及到自己乡党的利益,也不能做的太过分。 毕竟,将来天下人明白过来后,虽然不敢把决策失误的账算到皇帝身上,但是敢算在内阁大臣身上。 同样! 皇帝要是明白过来后,也会把账算在内阁大臣身上。 所以,只要进了内阁,除非想控制皇帝,实现个人独裁,那就需要对皇帝和天下人负责,而不能只遵循私心做事。 林俊看到皇帝的御批后,怔了许久。 半晌后,眉头紧锁的他,才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陛下不信吏部信内阁,如此看来,老夫只能上疏请辞!” 于是,林俊便上了请求致仕的本。 对于林俊而言,他这么做的理由有三个。 一是为吏部争权,他作为吏部尚书,如果不为吏部争权,那他在吏部就立不稳脚跟。 二是为乡党争利,他作为福建籍官员,他知道福建巡按来渊的这道奏疏背后是代表着自己本乡乡愿,他如果不为本乡争,就是对不起父老。 三是为给天子选择的机会。 具体而言就是: 天子如果想大权独揽,那就玩制衡之术,让六部可以制衡内阁,尤其是六部之首的吏部可以跟内阁分庭抗礼,那就要挽留他这个吏部尚书。 但这样的后果就是皇帝得放弃改制,只做守成之君。 因为吏部制衡内阁的后果就是吏部和内阁互相拆台,那就不可能形成合力在天下进行改制。 就如眼下要不要调查东莱矿产的事。 内阁既然要求调查,那吏部要为了维护皇权,就得跟内阁争,就得主张不调查。 皇帝要想维护皇权,也得支持吏部,然后放弃调查。 只是这样一来,后果就是东莱的矿产被放弃,让地方豪绅得到这矿产,进而进一步壮大地方实力。 天子如果想国家强盛,那就不玩制衡之术,不挽留他这个吏部尚书,让六部不敢再跟内阁争。 这样一来,东莱的矿产可能会保住在朝廷手里。 但是,内阁权力会做大,就会有操控六部,乃至会出现权臣,而有架空皇帝的可能。 所以,林俊现在辞官就是要看天子如何选择,是选择权力,还是选择国家强盛。 很多时候,的确是如此。 皇帝大权独揽和国家强盛存在着矛盾。 这在宋仁宗时就出现过,宋仁宗曾经欲改革,兴起了庆历新政,结果反对者以朋党之论让宋仁宗放弃了改革。 因为宋仁宗还是担心皇权受影响,怕改革派真的会在一方独大后架空了自己。 朱厚熜现在也得面临这样的选择。 鱼与熊掌似乎真的不可兼得。 身为天下最大地主的皇帝,似乎本该就是保守党的最大支持者,而不是改革者。 林俊现在也让他这个皇帝皇帝来抉择他是该忠于皇帝个人还是该忠于社稷苍生。 “皇爷,大冢宰上了乞骸骨的本。” 司礼监的谷大用在拿到林俊辞官的奏本后,就立即向朱厚熜做了汇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