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但现在,嘉靖帝既然瞧出了他的心思,毛纪也就只能按照朱厚熜的心意回答说:“回陛下,臣愚以为,给,不合适,不给,也不合适。” “那你说该怎么办?” 朱厚熜问道。 毛纪道:“不如请陛下改赐银为赐利,如同陛下拨内帑给外朝用于国计民生,而为免外朝只顾盯着内帑而不积极于整顿财政,便不再直接拨内帑,而是改为借贷一样,陛下可以让兴明银行给长公主殿下以低利贷,让她助民取利。” “元辅所言极是。” “准奏!” 朱厚熜笑着回道。 他就是要通过毛纪之口确定这事。 毛纪则不由得闭眼微叹。 因为这个结果不是他们外朝文官所想要的结果。 毕竟,他们的初衷是让永福长公主开一个向皇帝要钱的头,而不是帮助皇帝陛下去逼着民间士绅减息! 但毛纪自己已经不敢违拗圣意,只能顺着圣意回答,他怕皇帝也知道他毛纪的一些大逆不道之事。 话说。 自成化以后,许多朝臣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贪污腐败那么简单,而是很多人身上都背着“大逆不道”的罪。 比如在弘治正德年间,跟内宦勾结接触探听内廷机密,淹没不利自己的章奏不让皇帝看见这种事,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 所以,这也就使得很多公卿大臣几乎没几个不背上几条“大逆不道”的犯罪嫌疑。 如果皇帝真要严格追究的话,把这些官员全砍了,可能有冤枉的,但如果排成一排,然后间隔一个砍一个,则很大可能没几个是冤枉的。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官僚们不懂规矩,主要是皇权下滑后,皇帝本人都没把这个当回事。 朱厚熜也没打算追究历史遗留问题,更没打算刨根问底。 水至清则无鱼。 只要没有逾越了他所定的规矩,他可以板子高高举起,然后轻轻放下。 接着。 朱厚熜又问着毛纪:“此科殿试,朕听闻刘公之孙也中了进士?” 毛纪道:“是的,陛下,好像是二甲传胪。” 朱厚熜听后未言。 毛纪这时则主动说道:“陛下,革员蒋冕之罪是否提请三法司审问?” “你说呢?” 朱厚熜突然回头问着毛纪。 毛纪忙又匍匐在地,而叩首颤声道:“臣认为,可以不提交三法司,直接下旨处置就是。” “朕是独治,但不是乱治!” “事涉公卿,该怎么审刑问罪就怎么样。” “锦衣卫是锦衣卫,三法司是三法司,各自的职司,不能乱!明正典刑这四个字的意义,你应该比朕清楚!” 朱厚熜说着就看向毛纪:“元辅,你心里到底在害怕什么?”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