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京城花灯如白昼-《大将军的读书郎》
            
            
            
                
    第(2/3)页
    一走起来可有趣了。
    温润的衣带被一个八岁的娃娃拉着,他身后是其他人,还有一个七岁的小家伙儿,也拉着他的衣带,外头是围了七八个人,他们这一伙出门,就像是一个庞大的移动团体。
    “我以为咱们家人够多的了。”温润小声的跟王珺道:“看来还有比咱们家人多的人家。”
    这一伙一伙的,都是护院在外面,里头走着的不是女眷就是孩童,女眷要是丫鬟婆子的倒是好说,一般带了厚厚的帽子,捂着脸的都是未出阁的小姐们。
    “咱们家人少,加上这里是内城,看着比较安全。”王珺道:“外城人更多,也更热闹,可也不太安全。”
    温润点头:“那倒是。”
    他们一伙人的确是不多,跟人家比不多啦。
    不过看花灯也有猜灯谜这个活动的,两个弟弟带着一些大一点儿的孩子,正兴致勃勃的猜灯谜。
    旁边有个作诗的地方,谁做了一首好诗,就能得到一个精美的走马灯,这东西做得好,一个灯笼价值不菲呢。
    温润他们就过去看热闹。
    到了之后才发现,这里有点火药味啊!
    几个文人正在相互攻讦,作诗做的一个比一个厉害,辞藻华丽,文笔优美。
    “这就是你经常说的,文人相轻吧?”王珺还小声的跟温润嘀咕:“我看他们斗出了火气。”
    “你还知道这个词儿?”温润大吃一惊。
    “总听你们说这个词儿,就记住了。”王珺不耻下问:“这是啥意思?文人都这样?看不起别人?”
    “你可别瞎说。”温润赶紧给他解释了一下。
    文人相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典论论文》之中。
    提出这个说法的是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原话是:“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缩短。”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这说的就是文人之中最长有的风气,他们相互轻视。做文章不止有一个题材,绝大多数人并非面面俱到,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原本没什么大不了,问题出在,大家都爱用自己的长处比较对方的短处,然后飘飘然觉得老子天下第一。
    班固同傅毅两人文采相当,班固却看不起傅毅,在给弟弟班超写信的时候提到:“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才当上兰台令史的官职,他其实根本就没什么文采,下笔千言,不明所指。”
    这个小故事完全能说明读书人的心理状态,大多数人都是敝帚自珍,觉得老子就是被埋没的千里马,可惜没遇到伯乐。
    本来是给王珺解说了一下,其他人却跟着听了个正着。
    大家都觉得涨了见识,结果也有旁人听了去,那边几个斗出来火气的人里,就有一个不甘心了:“这位兄台请了,不如也写一首诗,让我等见识一下,兄台的才华!”
    文人相轻,你别说的那么仔细啊,好像他们就是为了沽名钓誉似的,咽不下这口气,就找温润的麻烦。
    王珺就要发火,被温润拦住了:“如此也好。”
    写个诗词而已,他还真有个应景的好诗词。
    这会儿隔壁的元宵刚煮好,用竹子做的笊篱往外捞呢,正好是桂花汤圆儿。
    味道都飘出来了,张三儿吸了口一香气:“去买点元宵,桂花馅儿,在北边可少见。都谁要吃?”
    “小的要吃。”
    “小的也想吃。”一群人纷纷策应,其实家里也有汤圆的,可是这跟家里的是两个味道嘛。
    温润已经过去,提笔写了五个字:上元竹枝词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恰好那家人的确是姓马,还挂了招子上头写了:马家汤圆儿!
    全诗的意思也很简单:
    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
    听说老马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
    其实这是晚清诗人符曾的大作,温润前世就很喜欢,今生拿出来炫一下,也算是对这位诗人的缅怀了。
    这首诗应景又简单,但凡是个人都能看懂,比起他们那些辞藻华丽的诗词,让一般人都看不明白,这首诗简直是太适合今天的日子了,一般人也不会理解多深奥的好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