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深秋忙碌碌-《大将军的读书郎》


    第(2/3)页

    “我是个管家,怎么能跟你平起平坐?那不符规矩。”张三儿道:“你别说了,这正房只有你可以住,别人可以站岗,守卫,甚至是给你守夜,但是住在这里不行。”

    “好好好,你说啥就是啥吧!”温润只好点头:“但是晚上不用人守夜。”

    “知道,外头有巡逻的人,你也不用人守夜。”张三儿对温润的习惯太知道了。

    温润这才回屋里去躺着休息,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你还别说,这地方是挺不错的,主要是安静,比将军府都要安静一点。

    而且周围就此一家,别无分号。

    一大早上起来,张三儿就跟吃了笑豆似的,满面笑容的跟温润道:“这里真不错,一大早上的就有兔子肉吃。”

    “啊?”温润抻了一半的懒腰:“一大早上的,上哪儿整的兔子啊?”

    “他们巡逻,在墙根底下发现的兔子洞,一大早就抓了七八只肥兔子,后头做了兔肉丸子,还有兔肉馄饨,吃点吧,这可是新鲜的兔子肉,剩下的几个兔子,他们直接烤了吃。”张三儿笑着道:“这地方果然物产丰富。”

    可不是丰富么。

    一大早上的就能抓到兔子。

    这种事情,肯定不会发生在将军府里。

    将军府的花园都改成了菜园子,但是也没这么丰盛的野生动物存在。

    早饭吃烤兔子什么的,温润是肯定不吃的,他吃了点清淡的兔肉馄饨就完事了。

    不过他就在这里住了下来,这头一天,就是带着人,去看了看墒情。

    “这一大片都是上等水田,不缺水,也不会涝,好地方!”张三儿对这一大片地可是眼馋的流口水,不过他倒是不贪心,这么一大片上等稻田,一般人可抓不住,也就将军府这样的存在,能镇得住一些魑魅魍魉,没人敢谋夺将军府的农庄。

    “嗯,墒情不错,上等田,一直种的是稻子,行么?”温润不知道,这样能不能长久,还是需要种点别的,掺和一下?

    “一直都是种植的水稻,这是熟田了,上等的熟田,可难得啦!”张三儿道:“这一年出的稻米,足够军中三个月的吃食啦!”

    军中消耗很大的,能提供三个月的粮食,可不容易。

    不过温润看了看这么好的水田:“里头就种稻子吗?”

    “是啊!”张三儿乐了:“这么好的田地,不种稻子,那不是浪费了吗?”

    温润摸了摸下巴:“这稻田里,养鱼吗?”

    “稻田里怎么会养鱼呢?养鱼那需要深水,稻田里的水,也就薄薄一层,怎么养啊?”张三儿更乐了:“别说大鱼了,就是小鱼也养不起来啊!再说了,万一鱼儿啃了稻子根儿,那还活不活了?”

    温润被说的哭笑不得:“找那种不啃稻子根儿的鱼苗,放在稻田里,这样的话,还能让鱼苗吃一些虫子,保护稻田。”

    他前世的时候,那可是有生态化大农场。

    循环养成系统,什么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等等,一个大农场,一年的产出源源不断,绝对不是这么点收成。

    “你说的是桑基鱼塘吧?”张三儿突然想到了点什么:“那是两广那边的习俗,非本地的习惯。”

    温润这才知道,桑基鱼塘并非是本朝才有的,也并非他一时脑热想起来的,这原本是广东佛山市南海西樵山及珠江三角州地区民众于明代首创的一种生产方式。

    珠三角历史上第一圈桑基鱼塘形成于南海西樵山,换句话说,西樵山是珠三角桑基鱼塘的发源地。

    这与两宋年间,来自中原的珠玑巷移民抵达南海、顺德开基是分不开的,他们带来了中原、江南农耕水利丰富的生产经验。

    唐宋时期,因北方连年战乱,中原人口持续南迁,部分人来到珠三角流域围垦耕种,繁衍生息。

    桑园围的修建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历史,桑园围内“桑基鱼塘”也应运而生,人民通过堤围、河涌、窦闸灌排,开发洼地、河滩,改造水塘养鱼,塘边植桑养蚕。

    这样,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水涝,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哦?”温润摸了摸下巴:“如果我也想稻田养鱼呢?”

    “那就得开挖沟渠,还得栽种桑树。”张三儿道:“那可不是一般的麻烦。”

    “可是麻烦一时,能收获很多年啊!”温润道:“就说桑树吧,这边儿大量的山地留着干什么?也就能弄个柴火烧一烧,可要是种上桑树呢?”

    稻草也可以作为柴火烧啊,不一定非得是木柴。

    种不了桑树的地方,还是要留下那些杂树的,木柴也不是没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