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小三元-《大将军的读书郎》
            
            
            
                
    第(2/3)页
    在七月份的时候,温润将五个孩子连带着他们的行李卷儿,都一口气送去了县城。
    永宁书院早就准备好了他们的住处,五个人住在一个监舍里。
    在入学的第一天,吴山长就说了:“入学后,生员要专治一经,以礼、射、书、数设科分教。”他说的即是课程分为四类:
    一是”礼科”,包括经、史、律、诰、礼、仪等,生员必须熟读精通。
    二是”射科”,乃是朔望日演习射法,由长官引导比赛。
    三是”书科”,要求生员练习书法,临名人法帖,每天练习五百字。、
    四是”数科”,要求生员必须精通九章算术。
    虽然每科都有课试,并分等给与赏罚,但大家心知肚明的是,必须下苦功夫的,只有”礼科”和”书科”,因为这两科涉及科举么。
    书科自不消说,你要是字写得一般,任凭文章花团锦簇,也不能入得了考官的法眼。
    而要练得一手好字,非得持之以恒不可。
    礼科更是直接对应将来的科举考试题目。
    乡试和会试的考试形式基本上一样,都是考三场,每场三天。
    第一场制义七篇,也就是作七篇八股文,其中从四书中出三题,所有考生必做;从五经的每一经中各出四题,士子各选一经,加起来一共是七道题。
    第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及诏,诰,表各一道;第三场试时务策五道。这些内容都要在”礼科”中学习,所以此科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众所周知,能不能在科举中中式,最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第一场,也就是七篇八股文,所以对四书五经的教习,依然是府学的重中之重。
    在这个阶段,生员们除了必修的四书之外,只需在五经中选修一门既可,不必像之前那样,四书五经一把抓了。
    有点像是高中分班,这里就是分科了。
    然后两位先生又宣布了上课时间,每月上二十天课,再加上每月初五、二十的时文大考,初六、二十一的经解策论小考,也就是一月说有二十四天在校时间。
    不过书院并不要求生员务必出勤,但必须参加每月的大考小考,且诸生还需各列功课簿一本。
    各将每月所读何书,所看何书,或所临某帖,逐一注明,以备教习先生们不时阅取,查看他们的学业进度。
    还有个规定,那就是如果在两考中连续垫底,那就有被打入黑名单,上报道学批准降级甚至除名的危险。
    不要以为秀才就能高枕无忧了,这院考,岁考的都不能避免。
    原主为什么那么着急考举人啊?就是拖不起啦,也考不起啦!
    温润觉得送来还是不错的,起码系统的学习,将来有指望考中举人。
    送来人还送了束脩,温润还去了老许家:“悠然兄可有消息传来?”
    许老太爷摇了摇头:“没有,春闱早就过了。”
    “那是名落孙山了。”温润想了想:“去信给他,在京中再待三年,再考就是了。”
    “我猜也是。”许老太爷没能得到自家儿子的书信,就知道臭小子没考上,不由得心里憋闷,看到人家温润的学生都小三元了,他能不着急么。
    “您别担心,这哪儿能一次会试就中了的呢?”温润劝许老太爷:“何况悠然兄一表人才的,咱们也不差什么。”
    “我倒是宁愿他是个十不全。”许老太爷说了个气话。
    “十不全”究竟有哪十不全呢?
    按民间传说是,目有一眇,耳有一聩;手有一卷,腿有一拐;口偏,齿缺;发秃,面麻;鸡胸,锅背。
    也就是瞎一只眼睛,聋一只耳朵,有一只手不好使,或者是瘸了一只腿,结巴,缺少门牙,秃头,脸上有麻子,鸡胸跟驼背。
    当然,确切地说,“十不全”的“十”是泛指一切的意思,并不是单指外貌方面的概括。
    一般这样的情况,是不能为官做宰的,因为形象有损啊。
    当然,这指的是文官,而不是武将。
    伤疤,是武将的功勋,所以武将有点伤痕什么的,完全不影响前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