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溪和其他学生一样,笨拙地、迟疑地跟着重复。她的舌头仿佛打了结,那些陌生的音节在口腔里打转,却难以发出准确的音调。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收音(韵尾)和紧音,对她而言更是难如登天。她试图说“谢谢”(감사합니다 - kam sa ham ni da),说出来的却像是含混不清的咕哝,引来旁边一个欧洲男生善意的、压低了的轻笑。她的脸颊瞬间烧了起来,一种熟悉的、想要缩进壳里的羞怯感涌上心头,但她强迫自己抬起头,更加专注地盯着老师的口型,手指紧紧攥住了笔。
课堂气氛并不总是严肃的。学习过程中闹出的笑话层出不穷。一位来自中东的同学,在练习“多少钱”(얼마예요 - eol ma ye yo)时,总是发音成类似“妈妈”的词,引得大家忍俊不禁。另一位美国女孩,在尝试说“泡菜”(김치 - kim chi)时,发出了极其古怪的音调,听起来更像一个喷嚏。蓝溪自己也闹过笑话。有一次,她想问“这个怎么写”(어떻게 써요 - eo tteo ke sseo yo),情急之下却说成了发音相似的“怎么办”(어떻게 해요 - eo tteo ke hae yo),老师愣了一下,随即温和地纠正了她。那一刻,蓝溪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看到周围同学同样充满善意的、理解的笑容,那份尴尬又慢慢化解了。
进步是缓慢而艰难的,像在坚硬的岩石上刻字。但偶尔,也会有令人惊喜的突破。比如某一天,她突然发现自己能清晰地分辨出“苹果”(사과 - sa gwa)和“道歉”(사과 - sa gwa)虽然写法一样但语境完全不同;比如她第一次在没有翻译软件帮助的情况下,在便利店成功听懂了一位老奶奶缓慢的问话并给出了正确的回答,虽然只是简单的“是的”或“不是”,却让她兴奋了一整天;比如她逐渐能看懂地铁站指示牌上大部分的文字,不再像刚来时那样如同睁眼瞎般茫然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