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八章 铸币-《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
            
            
            
                
    第(2/3)页
    但现在不一样了,赵国变强大了,有底气了。
    规则是由强者制定的,赵国过去服从规则,现在开始制定规则了。
    赵国商会遍布天下,天下超过半数的商人都加入了赵国商会。赵国有天下最便宜的食盐,有垄断性的纸,近乎垄断性的战马和煤炭,有天下最精良的农具,最好喝的奶酒……
    天下已经离不开赵国,商人更离不开赵国。
    特别是现在,真正的大商人,敢于冒险的商人,都跑去西域了,剩下的中小型商人只能在中原喝汤。
    在中原经商,除了蜀锦、琉璃等少数商品之外,其他全都离不开赵国。
    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赵括和他们商量的时候是真商量,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提,但如果下的命令,那反对也没有用。
    而且赵国准备这铸币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看到一船船铜块被运回邯郸,大家早就猜到了这一天。
    能够统一货币,取缔劣质货币,对大家都有好处。
    「如果回收旧币,仅凭铸造的两亿铜币恐怕不够。而且……可能会有人铤而走险,铸造大量劣质铜币,来兑换优质铜币。」蔺相如说道。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铤而走险的人,只要利益足够,即便是杀头也会有人蜂拥而至。
    「将回收的旧币重新铸造成新币就行了,虽然会有损耗,但相差不会太大,除非回收上来的全部都是劣质到极点的铜板。至于第二点,对于兑换大量铜币的,可以让其提供铜币来源,核实之后再给予兑换。若是过于劣质,则不予兑换。」蔡泽说道。
    其实过于劣质的货币并不多,绝大部分铜币虽然称不上货真价实,但勉强能用,比后来汉朝强多了。
    倒不是这些人有底线,而是这个时期天下没统一,大家有选择性,你铸的币太烂没人用,不仅赚不到钱,还白白浪费钱。
    「如果对方将钱分给大量平民,由平民来兑换呢?即便是官府恐怕也发现不了吧。臣更建议对于劣质铜币进行折价兑换。」虞信说道。
    「不行。」赵括立刻说道,「赵国铜币各异,很难定折价的标准,即便定好标准,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后受损还是最底层的平民。寡人宁愿朝廷吃一点亏。」
    从理论上来说,虞信所说的折价处理没有任何问题,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朝廷的亏损。
    铸币本身朝廷是能够赚钱的,但如果用来兑换旧币,赵国不仅无法赚钱,还要亏很多钱,虞信也是为了减少赵国的损失。
    但这件事是要人来处理的,要人来处
    理就会出现主观判断,双方判断标准不同,就会有人不满。
    甚至底层官吏很有可能会把成色良好的铜板定为劣质铜板,折价给平民,然后按照成色良好的标准禀报给朝廷,自己赚取差价。
    这种事情两千多年来屡见不鲜。
    最后朝廷和百姓都亏了钱,朝廷还没了民心,还要替那些中饱私囊的贪官背负骂名。
    与其让那些贪官贪了去,还不如把这部分钱分给老百姓。
    「我赵国官员能处理好这些事情。」虞信眼神中带有信仰,赵国官员中或许有中饱私囊的,有滥竽充数的,有祸害百姓的,但他敢保证,大部分赵国官员都是带有理想的,不会去,也不屑做这种事。
    他去过很多国家,以前赵国或许和这些国家没有什么区别,但这些年赵国官员变化真的很大,他虞信以和这些人同朝为官而感到荣幸。
    「大王不是不相信官员,而是……官员下面还有吏。你能保证官员,能保证吏吗?」蔺相如解围道。
    官和吏自古以来都不是一个阶层,无论是现在各国,还是后来的汉唐宋明,真正的官员都是很少的。
    比如汉朝,根据统计,真正的官员才八千多,这么点人就算不眠不休,不吃不喝也无法管理好整个大汉朝。
    但是汉朝的官吏加起来,足足十二万多。
    赵国官员算上燕地,将近一千,但吏即便不算还没统计的燕地,也有将近一万。
    真正帮助国家掌管基层的,靠的就是这些吏,真正能够代表朝廷接触到平民的,也是这些吏。
    分封制时期,吏原本是诸侯的家臣或奴仆,辅佐诸侯管理封地。
    后来分封制逐渐瓦解,变成郡县制,官成了流官,由中央直接任命。
    但吏却固定了下来,子承父业,一代代相传,逐渐成为各地的地头蛇。
    这些吏实际性的掌控着国家基层,甚至掌控着国家的命运。每当国家的掌控力下降,这些吏就会肆无忌惮的逼迫百姓,最后吏逼民反。
    他们掉头跟着新主人继续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