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在麦肯等一众人的组织下,新生的俄克拉荷马市很快进行了他们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选举。 对于选举这种事情,这里的华人们已经不再陌生。 他们和北岸的白人们一起积极履行着自己的公民权利和义务。 结果毫无悬念。 陈剑秋成为了美利坚大陆上第一任华人市长。 令人意外的是,除了华人们手中的选票以外,其他的白人们居然有很多也将票投给了陈剑秋。 他们中有些是和华人从罗斯威尔一同过来的。 有些是被那几门炮给轰服了的。 而剩下的,理由则更加简单。 农民们的理由质朴而又简单。 陈先生卖给他们种子以及神奇的化肥,出售给他们羊羔和牛犊,还为他们修桥,帮他们维持治安,让他们不用和在西部其他城镇一样受到匪徒的袭扰。 生活蒸蒸日上。 肤色是什么东西啊?能换一车氮肥吗?能保平安吗? 市议会等相关机构也在几乎是同一时间成立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个消息,在本地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但是在华盛顿和纽约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华人当市长?还是在俄克拉荷马领地! 这是不是意味着那片地方已经被华人占领了?! 不明真相的人们开始纷纷猜测。 不过很快就有媒体报道了新的消息,以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为首的数个媒体,把这件事情,形容为了一次西部民族的成功融合。 在这里,华人和白人相安无事,共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他们之间能够用英语流利地进行交流。 这再一次证明了美利坚的包容和制度的伟大。 大部分报纸这么说,是因为他们收了陈剑秋的钱。 王清福的“华人参政联盟”挥舞着陈老板的支票本成功“重塑”了记者和编辑们的民族观。 至于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则是属于极个别用金钱收买不了的。 普利策先生亲自坐着火车来到了俄克拉荷马市。 他没有提前告诉陈剑秋。 而是秉承着自己实事求是的精神,亲自来到这里进行采访。 他在这里待了一个星期之,采访了很多的白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