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其中2台固定机位,一台轨道移动机位,两台手持摄像机。 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来拍摄这一段镜头,最后通过剪辑,剪出最好的视觉效果。 在旁人眼中,这只是一段花拳绣腿,看着效果非常一般。 但在他脑海里,已经能浮现出成片的样子。 反反复复看了几遍,杜采歌宣布:“这条不错,先保一条。我们调整一下机位,再拍一次看看效果。” 大家自然不可能有异议。 拍摄动作片,机位的选择相当重要,同样的打斗,从不同的角度来拍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早期的功夫片,比如李小龙版本的“精武门”,拍摄时用的广角镜头,场景看上去很大。 在李小龙挑战虹口道场那一段,日本人在外围站成一圈,不断移动,跳来跳去,像是煞笔一样。 然后一个个冲上来,被李小龙一拳一个、一腿一个打飞。 观众就有疑问了,他们为什么要一个个冲上来,使用这种添油战术,而不是一拥而上? 镜头给到李小龙扬威的时候,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余的日本人都站在外围,成为背景板。 这些日本人是煞笔吗?不懂一拥而上吗? 当然不是。 而是当时的拍摄技巧、拍摄理念的限制,一场打斗,如果参与的人员太多,配合就容易出问题。 而一个人出问题,快一点或者慢一点,就会导致整个镜头报废。 如果拍摄一群人一拥而上,那一个镜头或许拍摄很多天都拍不好。 所以只能不得已而为之,让大部分小喽啰充当背景板,一个个地送菜。 可是后来拍摄技巧进步后,对于这种多人的打斗,就有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比如程龙的电影里,有时会有十几个反派喽啰追打主角的镜头。 这样的镜头,却处理得有条不紊,忙而不乱,精彩刺激。 程龙电影里是怎么处理的? 就是通过机位的巧妙架设,镜头里同一时间只呈现主角,和一两个反派喽啰。 当主角程龙打倒这两个喽啰后,从镜头的边缘才又出现另外一两个反派喽啰。 这时切换到另一台机位拍摄的镜头,来展现这一段新的打斗。 而先前的反派喽啰,以及别的准备入场的反派喽啰,他们是处在这一台摄像机镜头之外的。 最后剪辑出来的效果,就是视角不断地变化,程龙不断腾挪、奔跑,不断打倒反派喽啰。 这里正面打倒两人,然后同时背后又两人偷袭,他立刻转身踢倒这两人,侧面又有三人来袭……整段镜头显得非常紧凑,节奏非常紧张、快速、激烈。 这就是通过巧妙架设机位,然后将不同机位拍摄的画面进行巧妙地剪辑,来展现精彩纷呈的打斗过程。 第(3/3)页